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主管/主办: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数字能源网 > 储能  返回

政策提振,新型储能规划在建规模已远超“顶层设计”

作者:费心懿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发布时间:2023-01-28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2022年,中国储能产业进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累计装机规模年内实现翻倍。

2023年以来,储能多次被重要文件提及,政策导向清晰,规划节点明确。

协同发展

1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发布《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

《意见》提出,促进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把促进新能源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有序发展光能源、硅能源、氢能源、可再生能源,推动能源电子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形成动态平衡的良性产业生态。引导太阳能光伏、储能技术及产品各环节均衡发展,避免产能过剩、恶性竞争。促进“光储端信”深度融合和创新应用,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积极培育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等领域重点突破,锻造产业长板,补齐基础短板,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抗风险能力。

《意见》强调,要提升太阳能光伏和新型储能电池供给能力。在“开发安全经济的新型储能电池”上,要加强新型储能电池产业化技术攻关,推进先进储能技术及产品规模化应用。研究突破超长寿命高安全性电池体系、大规模大容量高效储能、交通工具移动储能等关键技术,加快研发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氢储能/燃料电池等新型电池。推广智能化生产工艺与装备、先进集成及制造技术、性能测试和评估技术。提高锂、镍、钴、铂等关键资源保障能力,加强替代材料的开发应用。推广基于优势互补功率型和能量型电化学储能技术的混合储能系统。支持建立锂电等全生命周期溯源管理平台,开展电池碳足迹核算标准与方法研究,探索建立电池产品碳排放管理体系。

在“加大新兴领域应用推广”方面,《意见》提到,采用分布式储能、“光伏+储能”等模式推动能源供应多样化,提升能源电子产品在5G基站、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领域的应用水平。面向“东数西算”等重大工程提升能源保障供给能力,建立分布式光伏集群配套储能系统,促进数据中心等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探索开展源网荷储一体化、多能互补的智慧能源系统、智能微电网、虚拟电厂建设,开发快速实时微电网协调控制系统和多元用户友好智能供需互动技术,加快适用于智能微电网的光伏产品和储能系统等研发,满足用户个性化用电需求。

未来已来

1月6日,国家能源局向社会公开征求《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征求意见稿)》意见,意在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意见征求稿》以2030年、2045年、2060年为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战略目标的重要时间节点,制定新型电力系统“三步走”发展路径,即加速转型期(当前至2030年)、总体形成期(2030年至2045年)、巩固完善期(2045年至2060年),有计划、分步骤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其中,围绕新能源和储能技术的关键应用发展贯穿始终。

《意见征求稿》称,至2030年,以压缩空气储能、电化学储能、热储能等日内调节为主的多种新型储能技术路线并存,重点依托友好型“新能源+储能”电站、基地化新能源配件储能等模式,开展规模化布局应用;本世纪中叶,实现日以上时间尺度的平衡调节,推动局部电网形态向动态平衡过渡;2060年,依托储能技术等创新突破,新能源普遍具备电力支撑、电力安全保障等重要功能,逐渐成为发电量结构主体电源和基础保障型电源。

《意见征求稿》还指出,将推动系统友好型“新能源+储能”电站建设,实现新能源与储能协调运行,大幅提升发电效率和可靠出力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储能产业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根据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全球储能数据库的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22年底,中国已投运的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达59.4GW,同比增长37%。其中,抽水蓄能占据最大比重,累计装机达46.1GW;新型储能继续保持高增长,累计装机规模首次突破10GW,超过2021年同期的2倍,达到12.7GW。

具体来看,2022年,国内新增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达6.9GW/15.3GWh,功率规模首次突破6GW,能量规模首次突破15GWh,与2021年同期相比,增长率均超过180%。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6个省市规划了“十四五”时期新型储能的装机目标,总规模接近67GW。而国内2022年单年新增规划在建的新型储能项目规模达到101.8GW/259.2GWh,并且大部分项目都将在近1至2年内完工并网。这也意味着,这些规模数字已远超国家发改委《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中设置的2025年实现30GW装机的目标。

CNESA预计,“十四五”时期,新型储能将持续高速发展,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在55%至70%,市场规模将会屡创新高。

分享到:

关键字:储能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